前陣子我和朋友去逛了很潮的蔦屋書局,朋友問我:「蔦屋書局跟誠品的差別是什麼?」
我觀察了一下發現,蔦屋會把旅遊生活雜誌放在重點位置,雜誌附近則會擺一些生活品位的書,就算是商管類的書,也都會選擇比較重思考而不是實用的。我的結論是,蔦屋書局是在「教你怎麼過有品味的生活」,是一個品味的指導者。
當時我覺得蔦屋真是太有品味了,從日本來的書局果然很有格調,而台灣的誠品相較之下就缺乏品牌定位。
可是,我的評價很快地又被翻轉了。
誠品創辦人吳清友先生最近過世,我於是花了一點時間讀了他的故事,這些故事震撼了我。
「我曾預期誠品會虧損五到八年,實際卻虧損了長達十五年。」 - 誠品創辦人吳清友先生如是說。
他在年輕時靠房地產賺了不少錢,但後來生了一場怪病,差點死掉。這件事情讓他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,他讀了很多哲學跟宗教的書,最後決定要努力將人文創意中的「善、愛、美」融入大家的生活,所以才創立誠品。
看到吳先生的這段人生經歷,我就明白了誠品與蔦屋書局的品牌路線在根本上的差異。
相較於蔦屋,誠品就比較像是一個中性的空間,沒有一定的拘束,包容性比較大。就像是一個鼓勵你看書的媽媽,只要有看書沒有變壞就好。
用比喻來說,誠品比較像是「中繼站」,要去什麼景點是你自己的事情;而蔦屋比較像是「景點」本身,規則由他制訂,你來遵守。
因為吳先生創立誠品的根本用意,就是要提升大家的人文素質,而不是把焦點聚集在自己身上。
他賺過錢,錢已經不是他的首要目標,讓大眾能夠對生活有更深的滿足與快樂,才是他的目標。
實際上松菸誠品就很明顯是以誠品為中心點,帶動周圍的文創小店。而蔦屋書局則是會開在一些不易到達的地方,但是還是有辦法吸引人們過去參觀。

老實說我以前是不太喜歡誠品的,要逛書店我寧願去小間的特色書店。但我今天特別看了吳先生的一點報導,我發現我錯了,原來不是誠品沒特色,是因為誠品想做的就是凸顯台灣的人文創意。他將特色聚焦在別人身上,而不是自己身上。
這種將自身的生命經驗貫注到品牌上所產生的品牌聯想,實在讓我非常嚮往。
我告訴自己,一輩子一定要做一次這樣勇於付出的事業。
前陣子我和朋友去逛了很潮的蔦屋書局,朋友問我:「蔦屋書局跟誠品的差別是什麼?」
我觀察了一下發現,蔦屋會把旅遊生活雜誌放在重點位置,雜誌附近則會擺一些生活品位的書,就算是商管類的書,也都會選擇比較重思考而不是實用的。我的結論是,蔦屋書局是在「教你怎麼過有品味的生活」,是一個品味的指導者。
當時我覺得蔦屋真是太有品味了,從日本來的書局果然很有格調,而台灣的誠品相較之下就缺乏品牌定位。
可是,我的評價很快地又被翻轉了。
誠品創辦人吳清友先生最近過世,我於是花了一點時間讀了他的故事,這些故事震撼了我。
「我曾預期誠品會虧損五到八年,實際卻虧損了長達十五年。」 - 誠品創辦人吳清友先生如是說。
他在年輕時靠房地產賺了不少錢,但後來生了一場怪病,差點死掉。這件事情讓他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,他讀了很多哲學跟宗教的書,最後決定要努力將人文創意中的「善、愛、美」融入大家的生活,所以才創立誠品。
看到吳先生的這段人生經歷,我就明白了誠品與蔦屋書局的品牌路線在根本上的差異。
相較於蔦屋,誠品就比較像是一個中性的空間,沒有一定的拘束,包容性比較大。就像是一個鼓勵你看書的媽媽,只要有看書沒有變壞就好。
用比喻來說,誠品比較像是「中繼站」,要去什麼景點是你自己的事情;而蔦屋比較像是「景點」本身,規則由他制訂,你來遵守。
因為吳先生創立誠品的根本用意,就是要提升大家的人文素質,而不是把焦點聚集在自己身上。
他賺過錢,錢已經不是他的首要目標,讓大眾能夠對生活有更深的滿足與快樂,才是他的目標。
實際上松菸誠品就很明顯是以誠品為中心點,帶動周圍的文創小店。而蔦屋書局則是會開在一些不易到達的地方,但是還是有辦法吸引人們過去參觀。
老實說我以前是不太喜歡誠品的,要逛書店我寧願去小間的特色書店。但我今天特別看了吳先生的一點報導,我發現我錯了,原來不是誠品沒特色,是因為誠品想做的就是凸顯台灣的人文創意。他將特色聚焦在別人身上,而不是自己身上。
這種將自身的生命經驗貫注到品牌上所產生的品牌聯想,實在讓我非常嚮往。
我告訴自己,一輩子一定要做一次這樣勇於付出的事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