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日一書摘 創業者的必修課 趨勢分析

如何運用指數型思維打造你的新創公司? [為你而讀 蘇書平老師講座摘要]

今天去聽了一個講座,主題是《如何運用指數型思維打造你的新創公司》,講者蘇書平老師是為你而讀 Read for You的老闆,也是新創圈有名的講師。我個人收穫蠻多的,這邊稍微分享幾個重點。

近年來有好多企業是以指數型成長的方式,打敗原本業界的龍頭。例如臉書、Google、Airbnb、Uber等。而所謂「指數型思維」,指的就是要將這些指數成長的公司之經營模式,納入自己的企業。

這些指數型成長的公司,有一些共通的特性,例如員工人數相對傳產少很多、對員工的信任高很多、管得少、工作環境自由。而且,會願意吸收多元化的人才,不只雇用科班出身的人,例如臉書就會雇用心理系背景的,試圖更了解用戶行為。

然而,新創公司變化得很快,科技進步的速度卻是更快。講師提到,新創企業越來越需要能夠提供即戰力的人,因為如果花時間培養好一個人,趨勢可能就已經改變了。就算人沒跑掉,好不容易培養的技術可能已經不是那麼重要了。

企業不再需要做五年計劃,講師如此說,局勢變化得太快,別說五年,半年一年的計畫都嫌久。在歐洲的中學大學,學校已經把重點從「培養工作技能」,慢慢轉移到教學生「創造自己的職業」。因為只要是技能,就有被機器人取代的可能。

所以,講者說到,要成為一個通才,而不是一個專才。除非是世界級的專才,不然在這個變遷快速的世代,專才很可能走向淘汰。成為通才的意思,並不是要大家都把每個技能都練到專精,而是要「懂」得如何運用。

要先搞懂,才能借力。

指數型成長的關鍵,就是借力,英文叫做Leverage,意思是運用現有的資源,讓自己不用規模很大就可以做很大的事。例如蘋果雖然在賣手機電腦,使用的工廠卻是富士康的,不是自己的。網路上有太多可以借力的資源,原本需要寫程式才能做的很多事情,現在只要懂個大概就可以操作了。

很多公司開始使用約聘制,組織精簡化,且重視多角化經營,因為這樣的機動性比較強。例如維真集團,就是由四百家大大小小的公司所組成,各自獨立運作,又可以互相借用資源。

最後,講者談到給年輕人的建議,一是建議年輕人多練習跨年齡的溝通,很多聰明的年輕人在跟長輩溝通時會出現代溝,然而溝通也是成為通才的一個重要環節。二是可以多接觸國外的資訊,如果有機會出國,可以去那個國家的書店觀察一些趨勢。

我的感想

對我來說,「借力」也是非常重要的觀念。像是我平常架設WordPress網站,都是一直在使用別人寫好的套版與外掛。各種網路行銷的功能,越來越容易上手,像是臉書的聊天機器人,在以前看來是超高難度的東西,現在突然之間就普及化了。任何人只要花上半天的時間,就能從無到有學會如何製作自己的聊天機器人,因為都已經有平台把這些功能寫好,讓人可以直接借力。

講到「創造自己職業的」部分,我也很有感覺。像是網路行銷這種技能,就是一種需要加上創意,才能脫穎而出的技能。例如我之前就有寫一篇文章,教人如何快速增加粉絲,使用的也是結合了多個小創意的策略。至於我本身的職業,也是一個網站架設跟網路行銷的綜合體,在幾年前我也沒想過我會踏上這條路,也不知道有這種型態的工作。

總之,希望以上資訊對大家有幫助囉。
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