內容行銷 創業者的必修課 品牌經營

低成本該如何做網路行銷?打造成功品牌的行銷原理

每次走進7-11,都會聽到一個開門的音樂。第一次聽到這個音樂,會覺得有種小小的雀躍感。在走進7-11無數次之後,我們的腦袋就會自動忽略那個音樂,但是,那個小小的雀躍感卻留了下來。

這就廣告的「無意識效應」,透過潛意識的死角,穿入我們的腦袋。

最近我在看得這本書,「勾癮 − 創造品牌幻想,觸發消費渴望」,就是在講廣告的無意識效應有多麽地強大。

日常生活的每個商品,都在與我們的潛意識對話,逐漸構成堅不可破的品牌情感。

就像iPhone跟Huawei同樣都是手機,外觀其實也相差不遠,但是我們已經根深蒂固地認為iPhone就是比較高級。我們會很自然地告訴自己,「有錢人都用iPhone,用iPhone比較有品味」。

想想看,如果你的品牌能夠在消費者心中留下這種強烈的情感,那會是什麼情感?

事實上,很多中小型網路創業者都只是在想辦法銷售產品,但是卻缺乏長遠的佈局,也對於建構品牌沒有想法。

「產品能賣就不錯了」,這常常是創業者的心聲,尤其是那些尚未習慣電商經營的傳統業主。這些業主擁有很厲害的商品,但是在網路經營很容易碰壁。在網路上,他們不知道如何跟消費者對話,不知道如何透過臉書、Instagram、網站來建立品牌。

這也就是我的新手站長部落格想要探討的主題,因為我不想再看到中小企業創了一個粉專,做了一個網站之後就卡關。我想要把網路事業的經營模式分享給大家,讓越來越多的人可以一起討論、一起學習。

搶佔版面的廣告 vs 無意識廣告

有很多廣告一直想要搶佔我們的注意力,很努力地在Youtube影片之前冒出來,或是在瀏覽痞客邦的網站的時候透過蓋版廣告跳出來。還有一種廣告,目的就是把人弄哭,拍一個感人的故事,在結尾哭點達到最高的時候,才亮出產品,試圖讓人把品牌跟那些感人的情感做結合。

這些廣告通常很花錢,很吃創意,就算做了一波成功的廣告,後續可能也會無法延續。

「勾癮」這本書的作者說到,這一類型的廣告,都是要讓消費者在「有意識」的觀看下產生情感連結。但其實廣告的「無意識效應」,影響可能更為深遠。

這給我的重大啟發就是,成功的廣告不必然需要高成本製作,甚至不需要像是全聯廣告那樣的超強創意。

重點不是在那一支廣告多麽吸睛,拉了多少流量,更需要思考的是,品牌的廣告要如何長遠的經營,該如何持續一致地表達品牌的情感。

只要能夠為品牌賦予「適合的情感元素」,像是7-11的開門音樂那樣,持續不懈地傳達這份情感。不需要高價的行銷素材,就有機會能夠發揮巨大的作用。

該如何操作無意識廣告

舉例來說,如果賣的是科技產品,那你應該思考的是,該用什麼口吻來介紹商品,是要很興奮的口吻,還是酷酷的專業口吻,用哪種口吻來經營能夠在市場上擁有獨特性等。如果你對於科技產品有很深入的理解,那麼「酷酷的專業口吻」可能就比較適合,因為這樣才能突顯你的優勢。那麼,你就可以做一些很冗長的超專業分析文,這些文章不一定要容易閱讀,也不用期待消費者真的看完,但這樣的文章能夠讓消費者覺得你超級專業,等到他們有需求時,就會想要找你。

等你準備好了超專業分析文,你就可以將這些文章的片段,拿來製作粉專貼文素材,多方利用。

無論你打算做什麼樣的品牌,都可以依此操作流程來規劃基本的行銷策略:

  1. 觀察其他對手的風格,想想市場上還缺什麼,列下來
  2. 自己的優勢是什麼,是知識、經驗、熱情、還是外貌,都列下來
  3. 決定品牌大方向,想像各種行銷素材的呈現方式,圖片大概會長什麼樣子,文字風格會是什麼樣子,整體想給人的感覺是什麼,都寫下來
  4. 思考自己所能負擔的預算,能夠製作什麼樣的素材,諸如臉書貼文、行銷短片、網站形象等
  5. 想得更細一點,試著想想圖片要如何結合文字,如何運用臉書貼文來說故事,這些故事能夠形成什麼樣的系列。
  6. 不要只是想一次性的廣告,要想一系列的臉書貼文能夠如何呈現
  7. 想想如何重複利用這些素材,像是長文就可以重複分享在臉書,也可以拆開來變成短貼文使用

「一支廣告」就算花了大錢,拍得超有創意,都是一下子就過去的事。想想全聯,也不是靠單單一支廣告就能撐起來的,而是持續不懈的情感傳遞。長遠的廣告策略,才是品牌成功的必要條件。

對於網路品牌來說,就算使用的是免費圖庫這種低成本的素材,只要能夠有清晰一致的品牌策略,也是能夠撐起一個品牌的。

行銷成本可以很低,但不能沒有策略。

別把低成本當做藉口,創業者就是要有突破的決心。如果不會用Photoshop,那就用小畫家,不會用小畫家,就用修圖App。沒有預算拍影片,就用剪片App。沒有錢請人寫網站,就自己學WordPress。這世界已經有太多超好上手的工具,就算一點技術也沒有,也一定有解決方案的。

發表留言